边界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边界看书 > 明天子 >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

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

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 (第1/2页)

第一百三十五章太子赴安南
  
  太子朱见濬不知道朱祁镇为什么忽然问这个问题,但是稍稍一犹豫说道:“武进恽家耕读传家,也是良善人家,从来是协助官府,而且族长领导有方,估计今后恐怕成为当地望族了。”
  
  朱祁镇问道:“你觉得这好不好?”
  
  太子朱见濬并不觉得有些不好的。
  
  因为有些政务地方上的确是鞭长莫及,需要有人补充从县一级官府到普通百姓之间的权力真空。
  
  一个县里能有几个官员,往多里说,一个县令,县丞,主薄,教谕,几个仓大使,几个巡视使等十几个领朝廷俸禄的。
  
  请注意,这是往多里说了,其实很多县这样的班子未必会配齐的。
  
  这十几个人即便是三头六臂,如何能管理一个县。
  
  即便是征召一些编外的衙役胥吏六房主事,加上官员自己的师爷,其实也没有多少人。他们能管的也就是县城里面或者周围,其他村庄,也就找当地宿老,名流。
  
  有这个几个人就能代表一个村子,或者几个村子。
  
  这是一种节省行政开支的必然。
  
  如果朱见濬没有下过乡,不知道大明继承结构的话,或许感触没有多深,但是他真正主持清丈过一两个县之后,就知道指望县衙那一点人,几乎上什么事情都办不成,除非主官愿意带头亲力亲为。
  
  只是这样的地方官有几个?
  
  但是增加人手的话,别的不说,一个村子放一个人吧?
  
  每一个县增加的人就要以百来计算,而且这数百人就完了?没有,以官僚的德行,你安排一个人,他能有三个编外的白役。羊毛出在羊身上,这些负担都会压在百姓身上的。
  
  在古代社会,生产力低下。
  
  多一个非劳动人口,百姓就多承受一分负担。
  
  很多人都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,但是现实是,很多时候从数据上来看,并没有到达土地不足以养活人口的时候,农民起义就先爆发了。
  
  原因无他,大量非农业人口的增加,压垮了农业生产。
  
  这在古代是非常敏感的。
  
  所以,朱见濬虽然看到这里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但是也看到其中的必然性与合理性。
  
  故而,他并不觉得错。
  
  很多时候人都自己从小都发现与认知的东西,不会感到其中的错误。
  
  但是朱见濬在察言观色上还是点了几个技能点的。故而他看清楚感到朱祁镇语气之中的态度。
  
  于是说道:“父皇的意思?”
  
  朱祁镇说道:“官无封建,吏有封建,县无封建,乡有封建。”
  
  “只是大明现状,胥吏之弊,你是深知的。”
  
  朱见濬点点头。
  
  在最底层走了一圈,并非没有见识的。
  
  胥吏们是没有工资的,几乎可以说无偿的义务的为官府办差,只是想想就知道,哪里有这个高大的人。
  
  他们从来是政务流程之中上下其手,中饱私囊,甚至有无法无天的胁迫上官,让县令给他擦屁股。否则县令所有工作都无法展开。
  
  如果翻开史书,似乎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地方官,都会有一个步骤,就是整顿胥吏,否则真没有办事。
  
  什么吃完原告吃被告,什么踢斗淋尖。
  
  就那运粮税这一件事情,先是民解后是官解,又让民自投等等,不就是因为朝廷知道,胥吏们都是不干人事的人吗?
  
  有一个杀一个,大概有冤枉,但是有一百个杀九十个,决计有漏网。
  
  太子在下面清丈的时候,一怒之下,就办了好几个胥吏。毕竟欺上瞒下,来糊弄他,朱见濬也是一个没有忍住。
  
  不过而今朱祁镇所说的主要不是胥吏,而是乡之封建。
  
  朱祁镇说道:“士大夫出者为官,居则把持一乡,天下土地兼并多为此辈,恐怕时间长了,一县之中,唯有几个大家族,累世高门,连县令也要看他们脸色。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