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界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边界看书 > 明天子 > 第九十四章 于公遗爱

第九十四章 于公遗爱

第九十四章 于公遗爱 (第1/2页)

第九十四章于公遗爱
  
  朱祁镇下令不在河西走廊多做停留。
  
  无他,大队人马过境,无论如何也会给地方带来一定的负担。对于有些地方府县,比如东北的吉林府,肇州府等,这些府县虽然是新开拓的,同样是底子比较薄,但是他们的负担也不是太多的。
  
  不要承担很多义务,再加上东北平原的确肥沃。
  
  即便是一年一季也足够养民了。
  
  所以朱祁镇多留一些事情根本没有问题,而伊州也是如此,虽然轮台是大明在西域南北两疆的政治中心,但是而今南北两疆的经济中心,却在伊州府,这是因为伊州府底子厚,在之前的很长时间,被叫做哈密的时候,就已经是西域的经济中心了。
  
  而今也不过顺承而已。
  
  这些富裕的地方,朱祁镇还多待一段时间。
  
  但是河西走廊这些府县,实在残破的好像拼不起来的拼图,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,都该最快的过境。也免给地方带来更大的负担。
  
  于是,朱祁镇下令免除此地三年赋税之后,就在驰道上没有下车,即便停留也不入城。只是穿城而过。
  
  不过,这也并不妨碍,朱祁镇看当地一些情况。
  
  原因无他。
  
  河西走廊上的这些府县,都是“一”字排列。而驰道更是从这些地方穿过,朱祁镇在驰道之上,几乎可以看见完整的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情况。至于城池不进也罢,原因这里的城池都是卫所遗留下来的城池。倒不是能说都是一模一样的。但也毫无特色可言。
  
  再加上而今的大明除却少数城市已经转变为工业城市,成为生产中心之外,其余各地的生产中心都是在农村。
  
  看明白河西走廊的农村农田,就看清楚了河西走廊大部分情况。
  
  而驰道本身的交通作用,他所过之处,引得很多人在驰道附近定居,可以说是这一带的繁华地带了。
  
  即便如此。
  
  朱祁镇这几日在详细观看之下,也觉得触目惊心。
  
  首先是庄稼。
  
  总体来说,算粮食一季的产量,是水稻大于小麦大于谷子大于高粱。南方水稻能够种植两季乃至于三季,这就是南方经济能够胜过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在玉米红薯等庄稼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,北方多数都是种植小麦。
  
  但是西北的情况之中,朱祁镇看到更多是谷子与高粱。小麦不是没有,但是比较少。
  
  朱祁镇虽然没有细细数,但也能看出小麦的种植数量不超过百分之二十。
  
  谷子产出的是小米。
  
  说起来产量比小麦少,但是还可以。如果好好种植,估计一亩地一季可能有超过一石。但仅仅是可能,很多地方不过几斗而已,而高粱更是差劲。放到现在,小米还有人吃,有多少人吃过高粱?
  
  一般都是用来酿酒的。
  
  高粱的产量比小米来更是惨不忍睹。
  
  而这两样作物唯一的好处就是抗旱。
  
  小麦的产出全靠水,特别是在结穗那一段时间,多浇水,与少浇水,两者之间产量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。而甘肃这里,根本种不起。
  
  朱祁镇心中暗道:“环球航海计划要提上日程了。”
  
  朱祁镇有这个想法,并不是为了什么殖民地开发,也不是为了验证地球是圆的,仅仅是为了美洲的新作物,土豆,红薯,还有玉米。
  
  这些新作物,对于西北百姓恐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。
  
  只是朱祁镇也知道,远水救不了近渴。
  
  很多人都觉得明代没有推广新作物,是一个极大的失策。其实这固然是有一点的,但很多人都没有考虑一个问题,那就是植物适应不同地方的气候也是需要时间的。玉米,土豆,红薯,并不是到了中国,就是后世成熟的样子。
  
  这需要时间适应。
  
  当然如果有人工的训化,是可以缩短时间的。
  
  但是不管怎么说,也要好几十年才行。
  
  毕竟农业上很多时间,都只有依靠时间。
  
  这也是朱祁镇并没有将这一件事情的优先性提的太高,毕竟朱祁镇即便提前弄过来,他有生之年,也未必能在大明推广开来,再加上这还有很多前置性的条件,比如航海技术的发展等等。
  
  朱祁镇之前也就放下来了。
  
  不过而今,很多条件都成熟了。
  
  做一些这一辈子看不见成果的事情了。
  
  毕竟,到了朱祁镇这个岁数,很多事情见不到成果才是正常的。
  
  朱祁镇心思依旧放在对甘肃农田的观察上,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问题。那就是甘肃本地虽然说很干旱,但是水利工程并不是很少,甚至更多一些,几乎每一条河都有水渠。朱祁镇这几十年,在水利上下了大功夫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