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界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边界看书 > 不宋 > 327.天下日报

327.天下日报

327.天下日报 (第1/2页)

赵孟启一通忽悠,让李曾伯重燃斗志。
  
  随后,朝廷也难得大方起来,给李曾伯加官进爵,封华亭县开国伯,进观文殿学士,加太子少保,签书枢密院事,出任广南制置大使兼湖南安抚大使,知静江府。
  
  于是李曾伯在临安待了不到半月,就屁颠屁颠地上任去了。
  
  到七月初一,筹备已久的天下日报就要正式发售了。
  
  报纸这东西,在此时并不算什么新鲜玩意。
  
  朝廷的官方邸报,由进奏院负责编刊,定期向全国官吏发送,被称为「进奏院状报」。
  
  而民间其实也有不少各种小报,南渡之前就已经存在,此时更是十分寻常了。
  
  临安城中就有专门的报摊,每日凌晨就开始售卖「朝报」,不是手抄,而是印刷的,甚至每日一刊,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。
  
  当然,这只是民间假托「朝报」之名,私下编刊的,也被当时人称为「新闻」。
  
  朝廷虽然设立了管制机构,却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,因为士大夫们都是追求「言论自由」的。
  
  因此不受约束小报为了博眼球争销量,在内容上费尽心思。
  
  他们甚至有专门采访消息的人,还有衙门中役卒小吏暗中帮他们收集官方内幕信息,被称为「内探」、「省探」、「衙探」。
  
  朝廷还没有公布的政事,比如官员陈奏却还没施行的,中枢还在研讨商议的,以及某些内幕、宫闱秘事等等,八字没一撇就早早传播了出去。
  
  甚至有撰造命令,无中生有,夸大实情,妄传事端,胆大妄为的程度可能超乎后世人的想象。
  
  就如大观四年时,有份小报刊登了一份道君皇帝斥责蔡京的诏书,但这诏书却完全是小报杜撰出来的,属于伪诏,放在别的朝代,无疑是诛九族的大罪,但在当时,这起「辄伪撰诏」事件最后却不了了之……
  
  南渡之初,又有小报伪造、散布赵九妹的诏书,令赵构非常尴尬,不得不出面澄清。
  
  而朝廷也一再发布法令,企图严行约束小报,但总是屡禁不止。
  
  有时候,这种小报就会沦为某些人打击政敌的武器,通常还十分有效,朱熹就深受此害。
  
  朱熹一直都是经界政策的支持者,六十岁时,出知漳州,负责在泉、漳、汀三州的推行经界。
  
  这次经界的宗旨,是不改变原有赋税总额,而是根据实际田土所有来平均赋税,富者多纳税,贫者少纳不纳,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但要损害豪强地主的利益。
  
  福建这个地方呢,在宋代一直都是科考兴盛之处,在朝中做官的人多,于是形成了许多官僚地主,土地兼并非常严重。
  
  朱熹想要动他们的奶酪,自然遭到了这些人的强烈反对,于是动用各种手段,什么批判他的学术啊,打击他的名望啊,抹黑他的人品啊……
  
  当时,小报就曝出他与儿媳偷情的消息,不久又说他争风呷醋,差点杀了著名营妓严蕊等等。
  
  事情写得有鼻子有眼,绯闻艳事又向来受吃瓜人士欢迎,于是让朱熹荣登十大娱乐风云人物榜。
  
  至于丑闻是不是真的,有没有发生过,根本无法考证,朱熹本人有十张嘴也解释不清楚,于是受此打击,被逼辞官。
  
  福建路经界的事也就这么流产了,一直到宋朝灭亡也没再施行过。
  
  对于这些不受控制的小报,赵孟启早就看不惯了,却也清楚很难通过强制手段去治理,首先那帮大头巾们就绝对不同意,闹起来恐怕事情没办成,反倒要惹一身骚。
  
  因此赵孟启就干脆自己办一个报纸,通过商业手段,抢占传播市场,挤压无良小报的生存空间。
  
  为了见
  
  证天下日报的面世,赵孟启在这一天亲自来到了文宣司印报坊,王应麟等官员已经早早等着了。
  
  连夜印制好的报纸,散发了浓浓的墨香,赵孟启随手拿起一份查看起来。
  
  纸张比较粗糙但厚实,大小与后世相仿,虽然只有一页,却两面都有印刷。
  
  由于采用的是铅活字和油墨,因此字体只有蝇头大,因此纸张利用率很高。
  
  这么一来,成本得以压缩,这是民间小报难以企及的绝大优势。
  
  「殿下,真就只定价五文钱么?如此可就没有盈利,甚至还要亏损。」王应麟神情有些忐忑。
  
  大宋印刷业十分发达,一册常规的书籍,在宋徽宗时大约一百文钱,此时通常要四百文左右。
  
  并不是真的贵了,而是通货膨胀的原因,那时候一石米五百文左右,这时候在两贯钱左右浮动。
  
  民间小报一般都是二十文的样子,约莫一份能赚三五文,所以就算赵孟启把天下日报定价十文钱,也还是有很大价格优势,这样即便没什么盈利,保本却没问题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